當前位置:
鋅合金壓鑄:那些難以完全規避的工藝性缺陷

鋅合金壓鑄:那些難以完全規避的工藝性缺陷

2025-09-04 16:21

鋅合金壓鑄憑借高 效率、低成本、易成型的優勢,廣泛應用于家電、汽車等領域。但受限于“高壓高速填充”的工藝本質,以及鋅合金自身的物理特性,生產中存在一些難以完全消除的缺陷,需通過工藝優化將其控制在合格范圍內。

一、微觀氣孔:高壓填充下的“必然產物”
鋅合金壓鑄時,金屬液以每秒數米的速度沖入模具型腔,易卷入空氣與模具型腔內的氣體。雖經排氣槽、溢流槽排出部分,但仍有微量氣體被包裹在鑄件內部,形成直徑小于0.1mm的微觀氣孔。這類氣孔多分布在鑄件厚壁區或內澆口附近,因鋅合金凝固速度快,氣體難以及時逸出,成為工藝性“先天缺陷”。  

緩解措施:可通過變大排氣槽截面積、提高模具排氣效率,或降低壓射速度(在不影響成型的前提下)減少氣體卷入,同時嚴格控制澆注溫度,避免合金液過熱導致氣體溶解度升高。

二、表面流痕:金屬液流動的“痕跡”
當鋅合金液高速填充型腔時,若不同區域的金屬液流速不均,或模具型腔表面溫度存在差異,先接觸模具的金屬液會快速冷卻,后續金屬液與之疊加時,易形成沿填充方向的細微紋路,即表面流痕。流痕多出現于鑄件表面轉角或薄壁區域,雖不影響結構強度,但難以完全消除,尤其對外觀要求高的零件需額外處理。  

緩解措施:優化內澆口位置與形狀,確保金屬液均勻填充;提高模具型腔表面光潔度,并控制模溫穩定(一般保持在150-200℃),減少因溫度差導致的流痕。

三、尺寸偏差:收縮與模具磨損的雙重影響
鋅合金從液態凝固為固態時,會產生1.5%-2.5%的體積收縮,且不同部位收縮率存在差異,易導致鑄件尺寸與模具型腔存在微小偏差。此外,長期生產中模具型腔受金屬液沖刷、高溫侵蝕,會出現微量磨損,進一步加劇尺寸偏差。這類偏差通常在0.1-0.3mm范圍內,屬于行業允許的工藝波動。  

緩解措施:模具設計時預留收縮量,根據鋅合金收縮率準確計算型腔尺寸;定期檢查模具磨損情況,對磨損部位及時拋光修復,同時優化保壓參數,減少鑄件收縮不均。

四、局部縮松:厚壁區的“凝固難題”
鋅合金凝固遵循“逐層凝固”規律,鑄件厚壁區域冷卻速度慢于薄壁區。當厚壁區外層先凝固形成“硬殼”,內部金屬液繼續凝固收縮時,若得不到足夠的金屬液補充,易形成微小的疏松孔洞,即局部縮松。縮松多隱藏在鑄件內部,需通過X光檢測發現,雖不影響一般受力場景,但對高強度要求的零件需著重控制。  

緩解措施:在鑄件厚壁區設置“補縮澆口”,確保凝固時能補充金屬液;或在模具厚壁對應位置加裝冷卻水管,加快厚壁區冷卻速度,減少縮松產生。

這些缺陷并非“不合格品”的標志,而是鋅合金壓鑄工藝特性的體現。生產中需結合零件的使用要求,通過工藝優化、模具改進將缺陷控制在標準范圍內,平衡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,而非追求“完全無缺陷”。


鋅合金壓鑄新能源連接器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