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鋁合金壓鑄生產中,水口料(含澆道、澆口、溢流槽及不合格鑄件)是必然產生的廢料,其占比約為鑄件總產量的15%-30%。若處理不當,不僅造成資源浪費,還可能引入雜質影響后續鑄件質量。科學處理水口料需遵循“分類-凈化-再生”原則,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同時保障產品品質。
首先是水口料的分類與篩選。不同來源的水口料雜質含量差異較大,需按“材質純度”和“污染程度”分類存放。新鮮水口料(剛從合格鑄件上分離的澆道、澆口)雜質少、成分穩定,可單獨存放;夾雜飛邊、毛刺的水口料需先手工剔除表面雜質;而混有油污、涂料或其他金屬(如鐵屑)的水口料,需標記為“待凈化料”,避免與純凈料混放。篩選時可借助磁吸設備分離鐵磁性雜質,通過人工分揀去除非金屬異物,確保分類后的水口料材質單一、無明顯污染。
其次是預處理環節。分類后的水口料需進行清潔與破碎處理。對于附著油污的水口料,可采用堿性清洗劑(如氫氧化鈉溶液)浸泡10-15分鐘,再通過高壓水槍沖洗,去除表面油污和脫模劑殘留;清潔后的水口料需放入烘干箱,在120-150℃溫度下烘干30分鐘,避免水分在熔融時產生氣孔。破碎環節需使用專用金屬破碎機,將水口料破碎成50-80mm的小塊,既便于后續熔融時快速升溫,也能減少熔融過程中的氧化燒損。
關鍵步驟是熔融再生與成分調控。將破碎后的水口料投入坩堝爐,初始加熱溫度控制在600-650℃,待水口料初步軟化后升溫至680-720℃(鋁合金熔融溫度區間),并加入精煉劑(如六氯乙烷),用量為水口料質量的0.3%-0.5%,通過精煉劑去除熔融液中的氫氣和氧化物雜質。精煉過程中需攪拌熔融液,確保精煉劑均勻分布,攪拌速度控制在30-50r/min,避免因攪拌過快導致氧化加劇。同時,需取樣檢測熔融液的化學成分,若硅、鎂等元素含量偏離標準(如ADC12鋁合金硅含量需在9.6%-12.0%),則添加對應合金元素進行調整,確保成分符合壓鑄要求。
最后是質量把控與循環使用。再生鋁合金液需經過過濾處理,采用陶瓷過濾板(孔徑50-80μm)去除微小雜質顆粒,再進行試鑄。試鑄件需檢測力學性能(如抗拉強度、硬度)和表面質量,若符合標準,再生鋁合金液可按30%-50%的比例與新料混合使用,避免單獨使用再生料導致鑄件性能下降;若試鑄件存在缺陷,需重新檢查熔融與精煉過程,排除問題后再投入生產。
此外,日常需建立水口料處理臺賬,記錄分類數量、處理時間、成分檢測結果等信息,便于追溯與優化工藝。通過規范的處理流程,鋁合金壓鑄水口料可實現高效循環利用,既降低原材料成本,也減少工業廢料對環境的影響。